別吵了!小額捐款利弊,實務與原則有落差
NPOst 日前刊出褚士瑩專欄「
」,有讀者留言回應表示極不認同,難相處的褚士瑩阿北因此脾氣很差的又回了一篇「 」。既然吵了當然就要吵下去(咦),本篇因此總結兩人論點,專文討論小額捐款無下限對 NPO 的影響。
先說結論:對中小型 NPO 來說,如果總金額不一樣,當然是金額大的那個比較好;如果總金額相同,長期小額還是比一次性大額好。對大型 NPO 來說,長期小額或一次性大額的差異可能很小。
捐款成本難論定
首先,NPO 的捐款成本不能一概而論。禇阿北提到的,捐款金額愈大、單位成本愈低的概念(經濟學的「邊際成本遞減」),這原則是對的,但實務上較為複雜,需先理清楚捐款成本的性質。捐款成本指的就是後勤行政成本(overhead cost),包含募款成本(fundraising cost)及一般行政成本(administration cost),變動性質則是部分固定、部分不固定。像是會計師稽核的行政費用,或募款專員訓練等這類的募款成本金額都是固定的,但金流或銀行手續費、為增加募款多聘專員,或是開收據處理對帳的行政負擔,都是變動的,會隨著募款金額增加而上升。
變動成本不一定等比例變動。例如有的是「半固定」,也就是在一定規模下固定,規模一旦超過某個點就會跳上去另一個水準維持固定(例如多雇用一個募款專員);變動的方式有的是看筆數(銀行手續費),有的是看金額(信用卡金流處理費);再者,NPO 的規模不同,有的變動成本可能跟固定成本差不多(比方說大基金會每個月寄捐款收據郵資雖然是變動的,但變動的金額占比很小)。
財務觀點的決策依據是邊際貢獻(margin),也就是收入減去變動成本,是否足以支應固定成本。超小額捐款的問題是像之前愛兔協會收到大量 1 元信用卡捐款,行政的金錢成本和運作能量被挑戰,這是較極端的例子。
要注意的是,大額捐款也未必就都沒問題。舉例來說,有些募款專案的廣告費用可能很高,或是為了支應專款專用的人事、核銷、配合企業捐款的相應作為等,這些成本可能遠高於這筆錢。只是 NPO 帳務可能沒有那麼細膩的成本分攤會計處理,所以在數字上看不出相對關係。
邊際成本遞減指的是固定成本相同的情況下,捐款金額愈大,單位成本愈低。但如上所述,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並不是只有二種而已,再者 NPO 的固定/變動成本比例、捐款規模、資產大小都有影響。最重要的是,捐款人無法得知(或者 NPO 也搞不清楚)真實的捐款成本結構,要一刀切長期小額比一筆大額捐款好過於武斷,必須很微觀地看每個 NPO 的狀態。
組織規模影響風險承受力
第二是,財務規劃不只是看報酬(結餘),還有風險。報酬如上所述,需要比較深入而且以個案來看,但風險就明確的多。固定的捐款比較容易預測和管理,一次性的捐款進來的時點不確定,會影響日常的現金流,像是 NPO 有時需要先墊錢做專案、捐款或補助款之後才進來,便相當考驗 NPO 的週轉能力。或許有人會說,單一的超小額捐款對現金流的影響很小,但如果 NPO 大多是小額捐款,合起來的影響力有可能大於一次性的捐款。舉例來說,假設某 NPO 依賴每個月合計 5 萬元的多筆小額捐款支付租金,雖然一次性的60萬元捐款可能單位捐款成本較低,但這一次性的捐款不知何時才進來,租金付不出來的現實就攤在眼前。
NPO的規模也會影響。規模大的 NPO 有很多累積的存款和較有餘裕的行政能量,應對風險的能力較高,也因此長期捐或一次捐的差異很小。但對中小 NPO 來說,財務規劃管理或融資的能力比較缺乏,因此固定捐款的財務風險較低,對行政能量的負擔也相對穩定。而這些穩定或低風險的效益尚需考慮 NPO 能專心致志在服務項目的效能提升,但這是財務數字看不到的。
心理動機不可輕忽
第三是,募款的策略和捐款人的習性確實也應考量。固定捐款比較便利(每月信用卡固定扣,不會忘記)、對捐款人的理財負擔較小,小額長期捐款未必能由一次大額捐款替代。同時,維持捐款人與 NPO 的心理連結或長期約定,這些也都不容忽視。比起其他捐款動因(求福報積功德、回饋社會、抵稅等),增加「對 NPO 的認同」還是 NPO 較明確可以努力的部分,而且長期的關係經營也才有更多捐款的可能。當然,這可以更細膩地研究臺灣人的捐款行為再做定論。
至於捐款建議金額的設定(例如討論中提到綠色和平的 500 元),除了勸募方便,其實也可以有財務考量。就像一般企業的商品訂價,金額設定通常是 NPO 考量成本後訂立的、可以放心捐,同時也解決了前面提到捐款人不清楚 NPO 成本結構、不知道到底長期捐款到底金額多少才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