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證交所出包對非營利組織的透明度有何啟示?

紐約證交所出包對非營利組織的透明度有何啟示?

昨天(10/24)Facebook公佈第三季財報,股價隨之大漲20%。聽到這樣的消息相信有許多人扼腕:"要是我早一點知道,也許就$#@%...(請自行代入任何不可能實現的白日夢)"

這個"早一點知道"就是資訊不對稱,也就是資訊的內容或傳遞的效率差異。這樣的差異會產生什麼影響?跟非營利組織管理又有什麼相關?以下是來自Non-Profit Quarterly的探討。




毫秒之間

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位於華爾街)九月底被美國證管會罰款五百萬美元,創下證管會收繳罰金最高記錄。NYSE本業是靠賣消息營利,也就是提供集中市場價格及上市公司資訊給訂戶以收取費用。依據法令,NYSE必須將重要訊息即時公開以維護交易公平性,然而NYSE並沒有完全照辦


NYSE被舉報以電腦程式優先提供公開市場資訊給特定券商與法人大戶,這些大戶以幾毫秒到數秒不等的時間差領先市場反應做出決策。經證管會調查這樣的狀況已維持最少兩年。幾秒的時間看似很短,但大戶的電腦程式可以在取得資訊的同時就計算出新的投資組合並交易,而小額交易商或散戶因為資訊落後,可能成為套利的犧牲品(也就是台灣證券巿場俗稱的被"倒貨")。

NYSE以電腦運算的偶然錯誤解釋這個資訊落差(錯了二年?),但不被證管會採信。證管會另發現NYSE刪除了重要的客戶交易資料(這跟台灣重大刑案現場監視器都會剛好壞掉有異曲同工之妙),似有意規避調查。



非營利組織資訊更不透明

資訊私相授受而危害公共利益的問題也發生在非營利組織上,特別是隨著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逼近,部份非營利組織運作與財源的不透明也愈被質疑,比如許多政治人物成立基金會並且對營運有實質影響力,而當其捐款大戶可以合法地以隱私為名不公開捐款身份時,就會有私相授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公眾無從得知這些大型基金會的財務來源,當然也無法追蹤這些基金會的工作目的(是否為"白手套"?)與捐款者的關係。

證券交易市場的公開資訊有證管會把關,即使是幾毫秒的資訊落差都足以引起政府強力地介入裁罰,但在非營利組織部門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嚴重的多,卻沒有得到相對應有的重視和監督


作者表示,如果非營利組織不自願公佈資訊強化透明度,就好像NYSE犯的錯一樣,如傀儡般任由重大關係人擺弄操作,其他相關人(例如捐款人、政府和社會大眾)完全對這些檯面下的不合常規運作一無所知。

暫不論政治人物是否利用這樣的模糊地帶創造財務空間,如何提升社會大眾對公益團體的信賴感、或是達成公益團體自身的責信使命,資訊品質和效率的改善至為關鍵,而這也是公益責信協會所要推動的改變。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