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的策略思考。

預算的策略思考。

不知道大家度過謠傳已久的世界末日,回到工作崗位後是不是充滿遺憾喜悅呢?有個朋友這樣說:"真正的末日是:當你花光身上所有錢而且也拍桌怒罵老闆之後,發現末日沒有來......"

既然末日暫時沒有出現,未來還是要仔細規劃。關於預算,日前我們曾有一文"NPO預算與結算需要相當?才怪!"討論如何看待預算與結算的差異,接下來要更深入探討預算的策略意涵,究竟它是不是只是一場數字遊戲而已呢?以下內容由Anna及Simon編譯自NPQ


預算要有結餘

雖然編列預算應儘量保守,但建議還是以"有盈餘"(即收入大於支出)而非"損益兩平"(收入剛好等於支出,故結餘為零)為目標。損益剛好平衡的預算會使組織缺乏應變的彈性,當機會出現時恐怕只能眼睜睜看它溜走。編列盈餘則可讓組織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有緩衝的空間。

折舊雖然不是現金支出(折舊為固定資產成本分幾年攤銷,跟實際支付的時點和金額不同),但編列預算時仍應計入-將"折舊費用"這件事視為提撥預備金的一種方式,為未來的資產修繕或汰換做準備。

編列收入預算時,應以未指定用途、或是即將在明年轉為未指定用途的收入為主,以支付日常營運開銷。原因在於:指定用途的收入會有相應的支出產生,所以不會有結餘;組織的勸募及行政費用等間接成本,須由未指定用途的收入來支付,以維持正常運作。


收入中不要有神祕的資金

編列預算時,每筆收入應該建立在"已發生"或"極有可能發生"的事件基礎上。額外的勸募或收入機會應獨立於預算之外考量,以降低預算的不確定性,同時還能保有應變的空間。


資金應依性質區分

投資活動(例如購置設備)或融資活動(例如提撥準備金)應與正常營業活動區分開來,如此才能明示營運績效良窳。


關注資產負債表

組織可從資產負債表得知所擁有的資源,在面對環境變遷或自身策略調整時方能游刃有餘。

一般來說,非營利組織的資金需求大於損益表(或稱"收支表"、"收支餘絀表",通常只能表達一個年度的收支情形)上所表達的直接和間接費用。因為組織除了短期的營運需求,另外還有中長期的融資(償還債務或提撥準備金等)和投資(固定資產汰換等)需求。長期發展資金需求亦應規劃於組織的年度預算中。


比較預算與實際,並據以調整

預算與實際不可能完全一樣,也因此應至少每季檢視一次,將預算與實際進行比較分析並加以調整。組織內應該有明確的預算覆核流程,並將過程及結果清晰地傳達給員工和組織高層。


財務表現的關鍵是管理而非預算

如果領導階層和既有制度無法採取相應的行動,預算再精準都沒有用。許多組織發現向領導階層揭露一些財務的"事件"(例如失去一個大額捐款人)而非只是數據,有助於推動組織內的改變(例如刪減開支)。


這篇文章說明了在實務上預算編列應注意的事項,但更簡單一點說,就是要從現金流量表而非收支表的角度來思考。收支表主要表達營運收入和支出,而現金流量表則將現金流區分為營運、投資和融資活動三個面向。也因此如果以收支表為基準編列預算容易偏向短期的資金管理,忽略中長期的資產汰換等投資計劃,進而無法規劃是否提撥準備金或借款等融資行為。

預算應該反映組織的發展策略和行動企畫,而不僅是編排數字。除了迫切的需求,應該著眼的是更長遠的未來。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