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米?高達2.5億美元的會計錯誤?!

蝦米?高達2.5億美元的會計錯誤?!

最近台灣有個被起訴的政治人物收取一百萬的"政治獻金",並表示後來發現對方有黑道背景所以退還了。不曉得這算不算知錯能改亡羊補牢?還是"投降輸一半"?如果這樣前後不一的事情發生在財務報表,又要如何看待?

依據國際會計準則,所謂的會計錯誤主要源自於過失,或是對相關資訊的忽視(或誤解),重大的錯誤應追溯調整(意指追溯重編過去年度財務報表)。也就是說,在實務上是允許調整前期錯誤的。但當調整金額高達2.5億美元(驚),似乎就說不過去了?以下文章由儀蘋及Simon編譯自NPQ


《富比士》報導指出,由於非現金捐贈或實物捐贈(gifts-in-kind , "GIK")的高估,愛心行動組織(Operation Compassion)可能會將其2008年至2011年帳上所報導的9.31億美元收入降低2.5億美元。在這9.31億收入當中僅1,200萬元為現金,剩餘皆為實物捐贈。愛心行動組織目前是《富比士》排名第51大的美國慈善機構,與其他四個機構並列《富比士》最高效率評等,而在該組織官網上可看出其以此評價為傲。


因為藥物、衣物和其他實物為收入的主要來源,「高估捐贈收入」一直是國際救援的重大問題,它讓捐贈者誤以為組織比實際上更龐大且更有效率。實務上這通常與名為「雛菊連鎖("daisy chaining")」的做法聯帶發生:將捐贈物資在組織間多次轉手,便可使物資流量看起來比實際上大。在大部分情況下,非營利組織能夠合法地收集所需的大量捐贈物資及在國際間分送,所以這些手法並不容易被揭穿。

《富比士》表示,這可能是迄今針對實物捐贈最重大的財務報表重編,且可能對於類似作為的慈善機構產生連鎖反應。愛心行動組織存在許多複雜的不一致現象,包含其稅務申報之捐贈高於應有價值卻缺乏書面佐證,此外,捐贈者的身分與標準也出現爭議(編按:這是不是有點事後諸葛了?)。

雖然愛心行動組織總裁 David Lorency將問題歸咎於快速成長、員工不適任及太過專注於將物資運送至目的地,但2.5億美元...?2002年,該組織帳上的捐贈收入500萬元全為現金;2006年時,捐贈收入為1.46億元,但卻只有約50萬不是實物捐贈。

愛心行動組織與聖靈降臨教派的上帝會(the Church of God)有關,但據報導指出,因為該機構的成長替教會帶來風險,於是開始漸漸與教會分家。

這篇文章所指出的會計手法,與營利企業多設子公司或孫公司進行關係人交易,左手出右手進,創造不實營收並挪移資金如出一轍。這樣的交易通常查核不易,尤其涉及國際交易更不容易找出軌跡。唯一能看出端倪的,就是報導中指出它的收入來源比例在幾年間產生劇烈變化。

因此,非營利組織的財務報表不只應該公開,還應該進行簡單的跨年度比較,才能呈現更動態的面貌,這也是很基本的管理分析及風險評估,捐贈者同時可約略瞭解組織的變化及經營特性或風格,據以做為捐贈的參考。

會計本身就包含主觀的判斷,特別是不易以金錢衡量的物資。但在激進和保守的會計原則選擇之間,應該還是有一條紅線這個紅線對非營利組織來說,可能就是淨收入極大化與忠實表達的權衡,到底何者對於達成組織宗旨使命是比較重要的呢?操弄會計手法拉抬知名度擴大捐贈收入,就算將捐贈物資全數用於指定用途而非舞弊,捐贈者能接受嗎?

此外,這間組織在富比士排名相當好,這代表的是不是富比士自己打自己臉呢?評等機構到底能發揮多少公信力,在金融危機時就已經很讓人失望了,更何況是非營利組織有諸多非量化的成本效益,誰又有資格說誰比誰好呢?這些評等或排名,帶來的不見得是更好的資源分配或是謙卑的反省,而是粗魯地玩起數字遊戲。姑且不論背後是不是有刻意操弄,其資本主義式的驕傲心態與非營利組織的人文關懷,正好呈現一個荒謬的對比。

文末提到愛心行動組織成長替教會帶來的卻是"風險",則不禁令人玩味及省思:NPO是不是一定要"成長"呢?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