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年輕族群嗎?

你懂年輕族群嗎?

十月十日公民覺醒聯盟(原1985)辦了一場活動,現場有非常多年輕人。這裡並不打算討論它從單純洪案轉型是否政治正確,或是年輕人為什麼吃飽撐著去抗議卻不去唸書(請參閱高大教授洪大教授評論)。不管你喜歡或憎恨年輕人,嘿,他們有一天都會成為這個國家社會的主人喏。對非營利組織而言,這樣的族群代表什麼樣的面貌呢?要如何與他們互動呢?以下是來自The 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的文章,由Simon及Rita共同編譯。

美國一項調查訪問了2,600名年輕捐款人,並請其中100名去瀏覽和評價公益團體網站。這群出生於1979年至1994年間(通常被稱為「千禧世代」,目前約20多歲或30歲出頭)的受訪者有四分之三表示,他們會直接關掉近期未更新的非營利組織網站。六成的捐款人說,他們希望非營利組織分享成功的專案和計畫故事,具體說明其對議題及受益對象的貢獻。

每月定期捐款較受歡迎

大部分接受調查的年輕人為小額捐款:40%的受訪者表示最多的捐款是美金1元至50元(約新台幣30元至1500元);23%的受訪者則是美金51元至100元(約新台幣1500元至3000元)。

但年輕捐款人願意頻繁地小額捐款:約52%的受訪者願意每月定期捐贈;70%的受訪者願意為所關心的組織募捐;64%的受訪者曾參與勸募活動。

這類捐款人也偏好網路捐款,有84%的人希望透過網站捐款。其次為在活動中親自捐款,約為48%。

關於組織及其成果的資訊不足

為了幫助非營利組織了解更多有關年輕捐款人如何看待他們的網站,研究人員以錄影的方式記錄整個過程:年輕捐款人瀏覽非營利組織網站,並被詢問網站是否會增加其捐款和參與志願服務的意願。

一位受訪者瀏覽網站描述「修復世界(“Repair the World”)」計畫的願景。他說自己並沒有感到被激勵。純文字的頁面和空泛的描述讓人懷疑投入時間和金錢是否值得。他表示說,「會參與像這樣的組織主要來自情感上的驅使」、「我想看到實際的照片,能呈現我的付出所造成的影響」。

其他調查結果

超過八成的年輕捐款人擁有智慧型手機,並且使用它們來閱讀電子郵件和非營利組織所發表的文章。有四分之三表示,他們最常感到挫折的是當使用行動裝置與非營利組織互動時,其網站專為桌上型電腦設計,並不適合在移動時使用。

超過65%的年輕捐款人從多達五個非營利組織訂閱電子郵件或電子報,4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社交網站上訂閱多達五個組織。

四分之三的年輕捐款人曾按讚、轉發或分享非營利性的資訊內容在社交網站上。

幾乎五成的志工對被要求出席長時數的培訓課程感到不耐。他們認為網路課程可以節省時間,以投入真正有意義的服務。

訴諸年輕世代,準備好了嗎?

除了這篇文章,公益資料庫目前針對自律聯盟的90個會員團體官方網站進行統計,僅有不到30個提供財務資訊。也就是說,對網路成癮慣用網路的年輕族群而言,只有1/3的機率能了解這個NPO的財務狀況(除非知道要去自律聯盟找)。這是不是代表捐款人對NPO過於信(ㄋㄧˋ)任(ㄞˋ)?或許有的NPO是以書面方式進行財務徵信及公開,這樣的說法過於武斷。但不妨思考的是,NPO有沒有一個妥適的網路策略跟捐款人(或潛在捐款人)溝通?明不明白這樣的過程也是責信的實踐?

或者更歸根究柢,捐款人的標準看來不會永遠都那麼低。那麼,NPO的責信到底願意做到什麼程度?心態如果沒有跟上,也許世代交替的過程會連同NPO一起重新洗牌也說不定。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