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緣起

 

「過去我們都是委外給會計師事務所,今年因為型態有改變,改成個別聘任,」承辦人員在電話那頭對一頭霧水的我扼要說明,「因為您也列名在最近出版的〈中小型NPO會計實務手冊〉,我們都在讀,所以才找到您。」

這封email幾天前差點被我當詐騙信刪掉,是勞動部某分署邀請我擔任該區域今年度 「多元就業方案」的財務組諮詢委員。對於有機會跟草根性公益團體或社會企業實地訪視接觸當然再樂意不過﹣當初覺得對個別組織諮詢太花時間想更有效率地推動 變革,如今有一點點制度及輿論層面的進展,回過來再投身田野之中也算是路線的再確認和反省。

把腰彎得夠低,才能看見別人的汗水。

對於這段由實務手冊串起的機緣,順藤摸瓜想起關注公益事務所經歴的事情,咻咻咻地各個 畫面閃過腦海。雖然覺得低調做實事比較重要,但有的朋友知道我在過去近三年投入公益組織財務透明及治理議題,大多數朋友或許還不清楚。做為一種紀念,或者 以後不必再向人重複解釋為何如何走上這路,或者作為大家上班摸魚等放年假的讀物(!),似乎也是時候交代一下來龍去脈了(文長慎入)。

從沒有人的地方開始

2011年跨年夜,對於將要到來的總統大選有種莫名的不安。每一次的撕裂和衝突,都讓 人覺得為什麼總要期待英雄來解救,而不是改善整個系統,不管換誰當家都不會暴起暴落。台灣的情勢看起來不樂觀,想到二個女兒的未來掌握在這些超級英雄手 上,而這些超級英雄...看起來好像也不總是那麼可靠,於是我決定自己來參與改變,那怕這個改變很微小。當時我說,

愈是黑暗時分,愈要高舉燭光。

改變的起點是自己稍微擅長,也就是財務會計這些事。基本的想法 是,如果我們有健全的公益部門得以與政府或商業部門鼎足而立,確保少數人的利益不會被忽視、議題可以被充份討論,那麼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身為一個捐款 人,同時也有一點財會知識,不免好奇台灣的公益部門究竟現況如何。花了大約半年的時間,大量閱讀國內外論文及相關資料、跟幾個熟識的小型公益組織訪談,試 著理清台灣公益團體的財會問題:大致上是公部門未統一標準、NPO缺乏培力,以及與利害相關人(捐款人)之間資訊不對稱等。於是我想,那麼就先從熟識的組 織先幫忙吧,提供一些財務會計或管理上的諮詢。這個過程雖然累積了較真實的認知,比方說內外帳情形、補助案核銷的難題、管理上缺乏工具的狀況,但同時也發 現主要的瓶頸:

我只有一個人,但陪伴公益組織成長需要時間,有時更因為財會人員流動率高或多是志工,而無法產生改變。更不消說我只是個無名小卒nobody,NPO對我缺乏信任感,這件事的規模很難以擴充,需要更有效率的方法。

正在頭痛的時候,突然出現一閃曙光。我跟我妹Anna聊起台灣公益團體其實有 部份在自律聯盟公告財報,但格式不統一很難看出所以然。曾任職財經資料庫的她冒出一句,「香港不像台灣有年報編製準則之類的東西,我們還不是把各式各樣的 報表弄成一個資料庫。重點是分類的原則啦。」叮咚就是這個!為什麼我們不動手做一個類似公開發行公司的「公開資訊觀測站」、彙整公益組織財務及治理資訊的 資料庫呢?

沒有人做,我們就來當這個「沒有人」(感謝g0v惠賜佳句)。

2012年6月左右,我主動聯繫了政大財管在學的學弟妹,招募了幾個人以有薪 實習的方式協助此事。也不是著動手做,我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研究國外的做法以及國內商業部門的狀況,再結合學術論文的觀點,擬了初步的格式,接著開始以人 肉OCR的方式將自律聯盟上五花八門的報表塞進我們的框架裡。當然是邊做邊修正啦,而且我也明白在沒有強制力及有力單位的背書之下,這樣的東西一定會被強 力挑戰。但初步的想法是:

﹣抛磚引玉,要是有人能做的更好,我樂觀其成甚至願意資料庫資料雙手奉上。

﹣就是要開始動手做資料整理,才知道問題有多大,主要關鍵在那裡。大多數學術論文都只說缺乏統一的會計規範,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件事的概念一點都不難,很多人後來都說有類似的想法,但總之我們就是做出來了。我曾擔心會不會有競爭者,我妹說這事沒錢賺爭議又多,

你最大的競爭力就是不會有人想做這件事。

或者應該說最大的優勢也是nobody這件事,nobody but a free man。沒有包袱,也沒有太多思考的框架,不拘泥在NPO,也不被會計稅務原則綁死,所以能提出新的見解和觀察,不害怕跟既有系統發生碰撞。

人際關係的枝葉開展

單純只是認為自己對公益部門認識不足,過程中一直找機會向別人請益。初期包括透過朋友介紹的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還有寫信毛遂自薦的,像是中正大 學的黃德舜老師,也有回去開系友會順便跟老師聊的,像是政大的姜垚民老師(也是遲緩兒家長協會的理事),幸運地都得到善意的回應,對於初期還不確定自己能 做多少事的我是很大的鼓勵。
這裡有一條軸線值得一提,就是我與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淵源。

2007年我在事務所服務滿三年離職,準備出國唸書的空檔做了幾件事,包括騎 車環島和當志工。那時在思考的問題是過去一直以出國唸書為目標,但現下要出國了,接下來的人生目標該是什麼。想說做點好事當志工吧,一開始先到了願景,幫 忙輸入資料和偶爾充當翻譯,辦公室在對街的史萊姆常來聊天,有一天突然說嘿賽門你要不要來我協會那裡幫忙,願景的念慈開玩笑說她第一次聽到NPO的志工被 挖角(題外話是念慈現在自已創辦了社會企業「棉樂悅事」),也自此開啟了跟數協的緣份。其實我幫忙的時間不長,項目主要是在帳務和庶務部份,但因為跟協會 的朋友們年紀和想法都相近,所以能保持聯繫。回台後除了在莫拉克風災時被召喚參與網路救災的行動,也偶爾提供財務上的想法供參考,結婚時數協更是來了一桌 人。

萊姆後來得知我有志從事財務透明相關議題,覺得不應該重複造輪子,便介紹我認識聯合勸 募的前祕書長陳文良及均一教育平台的方新舟董事長。陳前祕書長跟我共進晚餐分享許多NPO的實況,我也demo所做的資料庫雛型(當時也就幾個 google試算表而已),他便打電話跟自律聯盟的祕書長陳琬惠說,「我今天遇到一個人叫Simon,有機會你一定要認識他。」我還記得那天陰暗溼冷,但 被社福界有影響力的人初步認可令人非常雀躍,也更加深了這條路往下走的信心。

方董事長則很重視跟我的會面,找了公益平台的團隊包含執行長,會計師及活水社 企的Ray等,聽我簡報所做的事情。也就是這次的會面,促成了後來公益平台編纂〈中小型NPO會計實務手冊〉找我出任其中一位諮詢委員,當然也是有機會擔 任多元就業方案諮詢委員的緣份。題外話是,公益平台的會計主任與我過去在事務所的茫茫人海曾有一面之緣,這也是很奇妙的事之一。方董後來又介紹了 Netvism的Jimmy及Charles等人,讓我跟g0v等技術社群算是沾上了邊;同時也介紹了社企流的創辦人Sunny,獲邀撰寫專欄並在 iLab掛名擔任諮詢委員,與社會企業開始有互動。

後來稍微累積了一點東西,又有機會認識感恩基金會的吳執行長,中山大學財金系的鄭義老師(同時也是社會企業輔導中心的主持人),政大的陳威光老師和他關注這個領域的哥哥陳亮光會計師,以及中研院的陳昇瑋副研究員等,分別給我不同的協助及支持。

數協在2014年開始著力推動公益資訊平台「NPOst公益交流站」,除了邀請我撰寫專欄外,第一次的實體活動也邀請我與自律聯盟同台座談,我則獲得穩定的媒體露出及與其他公益議題作者交流的機會,算是互蒙其利。也因此數位文化協會在我從事公益的過程當中是無比重要的催化劑及夥伴。

自律聯盟:既競爭且合作

2013年中,自律聯盟舉辦一個大型的國際研討會。中場休息時間因為Ray的引薦,我拿著平板電腦花十分鐘向自律聯盟理事長馮燕(目前也擔任政務委員)demo所做的資料庫樣本,她看了拍拍我說,

你做了十多年來自律聯盟想做但一直沒有做成的事情。
後 來我們提供整理公益組織財務資料過程中常見的幾大問題及統計數據,成為自律聯盟要求會員團體繳交財報需填「自我檢核表」的參考。而這份checklist 在後續年度也很有效地確實減低了一些明顯的錯誤或資料完整度的問題,也延伸成為自律聯盟去年開始由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協助檢視會員團體財務報表的基礎。此 外,我也曾受邀參與自律聯盟的理監事會議,以及每年幾次與自律聯盟團隊交換意見,共同為責信議題努力。

做為一個稍稍有點專業,對自律聯盟稍微了解的普通人而言,我必須公允地說這幾 年自律聯盟確實有一些較明確的進步,特別是會員財務資料品質以及培力NPO的部份。但如果要取得更大的成果,可能就會受限於「自律」的志願性及缺乏強制力 的特性,加上自律聯盟暫時不想做認證或稽核,對捐款人倡議的力道也不足,影響力可能受到侷限。

常有人會問我們與自律聯盟有何不同?其實投入議題之初也思考過是不是依附在自 律聯盟底下就好,有現成的資源及人脈在體制裡推動改變。但想要走出不同的路而且我是個點子很多的人,大組織的包袱反而成為一種牽絆。簡單地說,自律聯盟是 比較貼近公益組織的觀點,可以說是供給面;而我希望做的是更貼近利害相關人(特別是捐款大眾),算是需求面。這二個觀點各有其價值,自律聯盟比較能同理公 益組織為難的地方,較細膩地陪伴成長;而從需求面出發比較能取得誘因,推動供給面的改變。過去台灣僅有自律聯盟,因此難以改善公益組織與捐款人資訊不對稱 的問題,特別在數位時代公民參與且去中介化的浪潮底下,責信更需要公民的聲音,而這也是我後來定位公益責信協會是「利害相關人的交流平台」主要原因。

這種既競爭且合作的關係,對台灣社會應該是利大於弊。自律聯盟祕書長陳琬惠曾提到,

馮老師出國演講時,都還會特別提到台灣有這樣一個人。常常出題目給我們,也帶給我們一些壓力。

我也曾開玩笑地說,

先不管做了什麼,光是我們「存在」這件事,就已經對台灣公益做出貢獻了。

做了一些事情

所做的事情大略可以分為三個面向:
1. 資訊傳遞

財 務資料庫目前約有150間公益團體2009-2012的資料,目前研究如何跟法院法人登記資料及捐款人行為整合。最主要由於我空暇時間極為有限,無法很適 切地帶領實習學弟妹,因此資料更新的速度變慢,加上技術面還沒到位,也推遲了資料庫上線的時間,但也是該重新思考營運模式的時候。

此外也擬訂暫稱之為「責信指數」的透明度指數,已有草案並將較大規模試做,目的是希望讓透明度不只是有加入或沒加入自律聯盟的二選一,而是能明確差異化各個公益組織的努力,提供更多資訊。

2. NPO培力

除 了參與公益平台基金會的會計實務手冊討論,也獲授權翻譯英國NPO財務諮詢顧問組織 "MANGO"的財務管理實務手冊(很巧的是該組織的人在與我聯絡後正好要來台探望在台工作的兒子,所以我們還在台灣見面交換想法),以及國外的NPO管 理新知。同時也曾在社企流的創業家內部課程以自己設計的現金流遊戲分享財務管理基礎概念。

更長遠地,希望能成為台灣公益組織的諮詢機構,甚至以此發展社會企業模式。

3. 捐款人倡議

NPOst專欄除了討論責信發展,更重要是公益捐款的相關議題,例如「批評紅十字會之前,你需要了解的幾件事」一文即有約一萬五千次點閱數,希望能縮小捐款人與公益團體的認知差距。另外也協力經營「捐款人你夠聰明嗎」facebook粉絲團。

演講則是2014年開始,剛開始是朋友的熱情邀約推不掉,不然實在覺得到還不到時 候:NPOst的公益爆米花是第一次跟自律聯盟同台談如何聰明捐款;在中研院辦的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談資料分析在公益責信的應用,獲得第二高分的回饋評 價;網路星期二參加過二次,談網路時代的責信及冰桶挑戰;最近則是在台大辦的ENSIT講透明與影響力的關係。比較可惜的是2014年g0v的第一屆年會 我原本已在講者名單,後來因故推掉,對g0v團隊是有些抱歉的。

理應當仁不讓

原本最初設定給自己二年時間,如果做不出什麼有意義的東西就收掉,如今卻似乎越走越遠了。2014年3月「台灣公益責信協會」正式成立,算是搭建了此事的長遠架構。過程中得到很多的指導協助及鼓勵,我就不一一細說了,這份感激將會體現在回饋社會的實際作為上。在工作及家庭之餘以一個人的力量及資源做這麼多事副本不免開得太多防守範圍太寬,但從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我常開玩笑說,

我這個理事長上班時間是半夜十二點到二點。

也承受過一些被誤解的壓力("草率發言傷害捐款人對NPO信任"或是"那門子專家"之類的評語),去年曾一度想放棄。沈潛一陣子後覺得這件事如果我不做,大概短時間內也沒有別人會做,所以最近花了幾個月寫了三萬字的〈公益觀察〉, 想從更高更悠遠的視角看公益部門以及責信議題,試圖以文本論述清楚,也證明我參與這個議題的熱情、決心及實力。雖然算是二線而不是直接服務的議題,但為了 更加理解脈絡,我持續每天閱讀各式議題大量資訊,即便如此不足之處仍多;我也明白即便再多努力,在台灣社會可能也比不上一張會計師證照。曾有公益組織的朋 友說一開始以為我跟一些「好心的笨蛋」一樣是來亂的,後來才明白似乎有點不同。說捨我其誰不免太過傲氣,但在「讓台灣更好」的這件事上,我確實是當仁不 讓。

當初踏進這個沒有人的領域,幸運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端得到一點先行者優勢。以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身份取得連自己也常驚呼意外的成果,可以說是許多的因緣在起心動念時就鋪排著,我只是給予回應而已,偶爾也會覺得「大概是老天爺要我做這 事」。更重要的是希望邀請我的朋友們一起關注這個議題而不再捐錢就不管,不管是多讀一下公益組織的工作報告也好、更關心公眾議題也好,甚至參與討論財會治 理等問題,與其抱怨不透明的現狀,不如反求諸己從自身開始改變。張懸是這麼說的,

我相信 所有大家習以為眼見為憑的現況
其實只要有心 再加上幾個善良而具聰明腦袋的人
一個時代 就有可能被改變
到時候 我希望身在人群中的你 也可以加入我們

不敢說自己是最佳解,但我相信我們已產生一些影響,用新的思維和做法刺激現 況,盼望能帶來正向的循環。比起捐錢給偏鄉沒飯吃的孩子,建構infrastructure的路本來就比較漫長。畢竟一人之力有限,如果有一天需要大家的協助,可能是人力可能是金錢資源,也請大家給公益責信協會這棵小樹一個茁壯的機會。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